醫院簡介

     屏東基督教醫院是由一群來自美國、挪威、芬蘭的宣教士醫護人員所建立,是基督的愛激勵他們為台灣擺上二十、三十年之久,樹立「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優良傳統。屏基從不起眼的小診所,蛻變成擁有600多床的區域教學醫院,一路行來,不僅守候南台灣民眾的健康,在台灣外科、骨科、50年代傳染病醫療發展、物理治療史及助理護士教育上,更寫下一頁頁令人動容的醫療史。

    近年積極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行動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於2024年正式發行「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2023永續發展報告書」,展現在永續發展與經營上的規劃與實現成果。

一、醫療史上的屏基

1.投入痲瘋病、肺結核等傳染病治療 致力公共衛生工作
    臺灣早年絕大多數的痲瘋病患,都被囚禁在陰暗的角落裡,最早關心他們施予援手的,反而是國外來的宣教士醫師。在南部,屏基可算是這方面的開路先鋒。傅德蘭、畢嘉士、島阿鳳等醫護人員深入村里、部落,以加倍的時間及愛心從事病患家訪、送藥服務,以實際的行動讓病患感受到愛。畢嘉士醫師並在高雄設立「特別皮膚科診所」收治痲瘋病人。1958年畢嘉士醫師於自己的宿舍空地搭建病房治療肺結核兒童,兩年後並率先設立一所肺結核病童療養院。 

   

2.專精小兒麻痺治療引進沙賓疫苗 、躋身世界八大脊椎側彎矯治中心 ,為台灣骨科醫學發展寫下光輝紀錄
    1959年起全台小兒麻痺症大流行,傅德蘭與畢嘉士等醫護人員舟車勞頓、日以繼夜地在中、南、東部尋覓在地上爬行或遭人拋棄的小兒麻痺病童,帶回醫院免費開刀治療變形的手腳,直到1961年才酌收部份手術材料費。

    眼見全台各地許多孩童在沒有小兒麻痺疫苗的情況下被感染,畢大夫越發憂心,於是親自到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提供疫苗不成,轉向製造的美國藥廠遊說,請求藥廠提供,因此1962年屏基得以從美國進口沙賓疫苗免費幫屏東地區4000位孩童接種,這是台灣地區第一次大規模接種小兒麻痺疫苗。

    接著成立支架工廠,自製支架供病童使用,讓孩子們可以站起來,收費只有市價的三分之ㄧ;後來發現病童們出現脊椎側彎的後遺症,便在1975年越洋延請美國夏威夷州及香港的骨科醫師來院指導脊椎側彎矯正手術,讓小兒麻痺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在國內外醫師的合作下,幫助一萬多名病患重新站起來,同時屏基躋身為世界八個脊椎矯正中心之一,在台灣骨、外科醫療史上寫下光輝紀錄。

   

3.帶動台灣物理治療的發展,  台灣第一所小兒麻痺患童專屬的醫教合一機構在屏東
    由於大量肢體障礙的小兒麻痺患者對物理治療的需求,開啟了台灣物理治療的發展。

    1959年屏基聘請美國骨科醫師Dr.Burgess及物理治療師Miss.Isham來為病患進行骨科矯正手術與物理治療。1961年,設立了全國第一所專治小兒麻痺的「兒童療養院」,免費醫治來自全省各地的病患。1963年再創設「麻痺兒童之家」,現今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的前身,使患童有受教育之機會;之後正式設立物理治療部,擴大對小兒麻痺患者及其他類病患的物理治療服務。1976年將兒童療養院、物理治療部與支架工廠合併,成立「傷殘復健中心」。

   

4.開啟特殊教育新頁
    為了讓孩子未來可以獨立自主,1963年畢嘉士醫師向屏東縣政府爭取孩子們的受教權,屏東縣政府指定屏東市仁愛國小開辦肢體殘障特殊班,這是台灣國小首創,開啟特殊教育新頁。1970年配合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屏東市明正國中增設了「堅強班」專收仁愛國小肢體殘障特殊班畢業的學生,許多孩子因此考上大學、研究所,人生完全改觀。

    看見許多小兒麻痺患者因脊椎變形側彎而痛苦,畢醫師再越洋延請專家來台指導矯正手術,術後的恢復治療少則三,四週,多則一年半載,為了使住院治療側彎的孩童,不至於荒廢學業,1977年院方再與屏東縣政府教育局首創國內第一個「床邊教學」,四十人的國中小教師團開始穿梭在病床間。

    

不變的傳承

1.原民之愛 ,綿延如山巒,「屏基是我們的醫院」原民的真心感言
    從1957年起,當時挪威籍的傅德蘭、畢嘉士醫師與外籍宣教士醫護人員,經常到霧台、好茶、牡丹等山地部落義診,屏基山地醫療薪火由此點燃,直到今天。最讓畢嘉士醫師欣慰的是,原住民朋友對他說:「屏基是我們的醫院」。

    時至今日,屏基不但把專科醫師送上山,導入疾病個案管理;開闢原住民特別門診,到山上接送病患,由原住民醫護人員團隊及志工,協助轉診就醫、住院探訪等;承辦三地門共融生活中心匯集生活機能訓練、社區支援整合、日間照顧、失智據點、A級社區整合服務中心、生活創藝工坊等六大長照服務於一體,希望能成為「守護原住民健康的醫院」。

    
屏基長年來對原住民醫療的關懷及付出,分於2000年、2013年獲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肯定,榮膺為「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團體」,並在2019年榮獲團體醫療奉獻獎。

   

2.愛的延續-從泰緬山區、緬甸、吉爾吉斯、寮國、柬埔寨到馬拉威
    透過醫療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饋過去外國宣教士為台灣醫療的犧牲奉獻,現在屏基也同樣把醫療和福音帶到最偏遠、最迫切需要的地方。

   1994年開始海外醫療宣教服務,在泰國、緬甸邊境的佤邦設立醫療站,10多年的耕耘,建立一個200床的安邦醫院及四個分院,培育出百餘位醫護人員。1999年到中亞的吉爾吉斯,除提供醫療服務外,也教授電腦及語文。同時支持緬甸基督徒行動醫療團以兩台兼具看診、開刀、檢驗功能的醫療巡迴車為緬甸的人民服務。海外宣教部的耕耘在2001年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的肯定。

    在2002年到2008年間,接受國合會委託,承辦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進駐姆祖祖醫院,成為第一個負責政府醫療團的民間組織,肩負起醫療外交的工作。開發指紋辨識系統、開辦愛滋病彩虹門診、接生婆訓練、設立血庫、推廣捐血…等醫療服務,獲得衛生福利部頒發「經營衛生醫療援助工作績效卓越獎」。即便兩國斷交,屏基仍以非政府組織-路加國際組織(Luke International, LIN),重回馬拉威,推動公共衛生、建立醫療資訊系統、參與全國層級健康資訊系統發展、協助應變新冠肺炎疫情;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比爾蓋茲基金會、歐盟研究基金、聯合國兒童文教基金會、挪威援外基金…等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安排台大、陽明、高醫…等校醫學系及公共衛生系學生到馬拉威實習,參與全球衛生計畫,培育國際公共衛生人才,展現醫療傳愛無國界。再成立畢嘉士社會福利基金會專責馬拉威社區事工。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更於2021年獲得第31屆團體醫療奉獻獎。

   2006年支持寮國基督徒醫師駐地服務。2019年再協助柬埔寨金邊Khema 醫院開立華語門診,建置心導管室、內視鏡室及智慧血液透析中心,並展開多專科服務與臨床人員培訓。整合國內醫療資訊服務模式,導入HIS系統建置於柬埔寨金邊與西哈努克港小型醫院建置規畫及合作方案。

    屏基的海外醫療事工,獲得兩任總統陳水扁與馬英九先生及副總統陳建仁的公開肯定,且都特別蒞臨屏基給予嘉勉鼓勵。

   

3.營造有盼望的明天
    在生活困苦的50年代,孩子一旦罹患結核病、小兒麻痺、腦性麻痺,常常就被遺棄,幸好有宣教士醫師們張開雙臂收容醫治。1978年屏基成立腦性麻痺病房,為台灣第一個提供腦性麻痺兒童住院治療的機構。

    屏東縣一年約有420位早產兒,超過三分之一由屏基新生兒加護病房照顧,為屏東地區急重症、早產兒責任後送醫院。開闢早產兒追蹤門診,讓屏東地區的早產兒就近獲得完善的追蹤與治療。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以復健科為中心,整合小兒神經科、眼科等資源為孩子的未來提供服務。

4.醫療傳愛不止息  15座醫療奉獻獎樹立風範
    宣教士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屏基,傳承的路上,共有傅德蘭、畢嘉士、李集美、島阿鳳、譚凱莉、邱金菊、曾瑞慧、余廣亮、卓德松、范思善、連加恩、吳宗樹及海外宣教部、原鄉工作團隊、馬拉威工作團隊獲得醫療奉獻獎的榮耀,樹立「視病猶親」「關懷始終如一」的醫者風範。

屏基人的身影

1.晉身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屏東急重症醫療首選醫院
    以病人為中心,推動整合醫療照護、服侍善工及人性化護理,通過ISO國際品質管理系統認證,並屢獲國家品質標章肯定,持續提升醫療品質。2024年獲衛福部評定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平均每月急診量達6000人次佔屏東市急診量近5成,與高雄長庚醫院簽訂急診轉診合作協議,建立緊急傷病患轉診網絡。並針對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及兒科重症設置綠色通道,集結急診、外科、骨科等各專業團隊設立多重創傷中心,讓病人能夠快速獲得適切的治療。

    心臟血管中心24小時待命,每年執行逾千例心導管手術;腦中風中心掌握復健黃金期,八成住院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開設乳房醫學中心提供婦女優質乳癌檢查及治療。生殖醫學中心獲國健署評鑑為優良人工生殖機構。

    1995年率先設置安寧病房,展開屏東地區人性化癌末照護工作,希望每一位面臨生命終點威脅的末期病人,都能享有人性化照護方式,擁有尊嚴。之後設立腫瘤病房專區、癌症資源中心、放射腫瘤治療中心,使癌症患者的疾病治療更加完整。

2.布建社區照護網絡 營造健康城市 
    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 (WHO HPH)審核,成為健康促進醫院會員,積極的把醫療資源帶入社區推動健康營造,帶動運動、健康飲食風氣,並且重視員工健康管理,檢測體適能。健檢團隊巡迴村里推廣癌症預防篩檢,為屏東打造健康城市而努力。結合7-ELEVEN門市及社區據點設置智慧健康測量站,打造社區照護公共基礎建設,為民眾做好健康管理,此項服務榮獲第十四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健康及智慧科技組。

    與百家以上基層診所建立「社區照護網絡」,布建居家醫療網,合作雙向轉診,分享資訊平台,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同時推展居家醫療整合照護提供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連續性居家醫療與全人照護,進而銜接衛福部長期照顧服務2.0計畫,提升照護連續性。

3.推展長期照護 在地老化 健康終老
    體察屏東縣人口結構老化,率先於1990年開辦居家護理,並在2010年成立護理之家服務長期臥床、失能的人,照護品質於2013年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長照機構組銅牌獎得肯定。

    作為屏東長照2.0的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即時提供民眾長期照護資源,推展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喘息服務、家庭托顧、社區復健、居家復能、獨居老人緊急救援系統、失智老人愛心手鍊、輔具租借…等。家庭托顧服務更榮獲第21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長照類長照服務組銅獎;而連續23年舉辦的雞湯送暖活動,每每在農曆年前溫暖獨居長者的心。
    另外成立三地門、豐田豐源、潮州光華等社區長照機構以及居家式服務類長期照顧服務機構,為家屬減輕照顧的負擔

4.結合社會資源及早救智 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2015年起與統一超商合作「7-ELEVEN把愛找回來-及早救智」募款專案,提出「輕鬆老、自在顧,偏鄉高齡服務計畫」,為補充屏東照護資源的不足,成立高齡服務中心、部落健康廚房提供獨居長者餐食服務。為提升失智確診率,舉辦超過百場的「好鄰居健康教室」,做為民眾失智症衛教及篩檢的第一站,成為醫院與連鎖通路、社區據點合作失智篩檢的創舉。從生活各面向守護偏鄉長輩健康,9年來共有超過20萬人次的長者受惠,同時開辦記憶門診整合簡化檢查流程,大幅縮短確診時間,超過千人確診失智症。

  
  為提升失智症識能率,打造友善行動力,自2018年起,讓7-ELEVEN門市夥伴、屏東縣警察局、消防局、郵局人員接受失智友善課程。並邀請長者在門市舉辦台灣智作學堂,以其擅長的手工藝製作或繪本導讀與孩童進行代間交流;開發「失智友善食譜」、「預防失智日曆」關懷長輩健康,與地磨兒國小學童合作共創的排灣文化失智主題繪本《記憶藏寶盒》、《超人奶奶》。
    承辦衛生福利部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從社區、基層診所、醫院到長照服務單位,透過個案管理,資源連結,打造失智症整合照護平台,減輕失智者家庭照顧負擔。

5.與屏東鄉親同舟共濟共度風雨 
    2009年8月8日侵襲台灣的莫拉克颱風重創林邊鄉、佳冬鄉、霧台鄉、瑪家鄉、高樹鄉等地,上千人家園受損無家可歸。屏基啟動災區救援行動,前往林邊、佳冬、內埔、枋山設立醫療救護站;之後並投入災後心理關懷輔導工作,幫助風災受災戶走出傷痛,恢復身心靈健康。

    2019年末,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來勢洶洶,屏基啟動醫院緊急災害應變系統(HICS,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全院動起來,毅然決然站在防疫第一線。
    長達3年多的疫情考驗,屏基與屏東鄉親一起寫下許多紀錄:一天完成千人PCR核酸檢測、急診量單月飆破萬人次、接生確診孕婦、完成確診病人心導管治療、疫苗接種十多萬人次…,負責社區篩檢站、專責病房、防疫門診、加強型防疫旅館…,屏基全體人員在疫情艱困時期挺直背脊堅守崗位,陪伴屏東鄉親安度病毒的侵襲。

結語
    屏基861床的智能醫療大樓正在興建中,將持續為屏東地區急重症提供豐沛的醫療應變量能。現在是屏基開創新局的關鍵期,前進的路途上,堅持不忘從事醫療工作的初心,秉持「藉著 神的愛與能力,經由醫療等服務,恢復人的健康與尊嚴。」的宗旨,繼續爲成為倡導與實踐全人關懷的卓越醫院而奮鬥。

   

Copyright© 2024 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